按传统风俗习惯,搬了新房得在那过个年,因此我今年春节只能把回老家的时间提到年前。正好遭遇全国大范围的极度降温,腊月二十四那天启程回家,我没敢像往年一样走北边的安徽方向,而是改道走南边的浙江方向,一路驶向江西全程1025公里,除了遇上雨天和些许交通事故,总体还算顺利,13个小时之后轻松抵达。尽管老家也是雨水连连,寒风飕飕,但我回来总想了解一下家乡农村的情况。于是,腊月二十六那天,趁着年前的空闲,我领着儿子和侄女,带着问卷、笔记本、录音笔,开始了本次春节回乡的农村微调研......一、庭院里的小农生计 我的乡村调查,总是从弟弟开始的。他几乎拥有所有农民工的经历,因而成为我的最佳样本。上世纪90年代初,弟弟高中毕业之后跟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,去了南边的深圳打工,而且一去就是十多年,在这十多年打工生涯里,他见识过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流水线,也经历了自雇型就业的摆地摊、办皮鞋小作坊等等,但一个同样的结局,就是每年打工赚的钱除了开销,只能维持来年再出去的路费。于是,2004年春节回家之后,他选择了留在家乡,那时候他33岁,第三个孩子刚出生,全家老小依靠打工已经难以维持生计...... 回到家乡,面对几间土屋和几亩承包地,如何维持一家大小的生计?谁都知道光靠种几亩承包地是很难维持生计的,这时候庭院作为农户最为直接拥有的创业资源,被赋予了无限的希望与寄托。弟弟开始利用自家的承包地和庭院,开始了种水稻、种蘑菇、养鹅、养猪、养珍珠鸡等等各种营生。经过六、七年时间的试错,弟弟发现这些农业营生不上规模没钱赚,上规模又风险大。最惨重的一次是2008年养鹅,遭遇到极度寒冷的暴雪天气,让我第一次看见弟弟瞅着被冻死的鹅欲哭无泪的样子!弟媳妇说,那几年是他们最辛苦最无望的几年,2007年最小的孩子出生,小两口带着4个娃,在农村找不到合适的出路,数次小本创业屡屡受挫,生活跌入低谷。无奈之下,2011年为了孩子的前途,他们来到县城一边照顾孩子读书,一边开了一家早餐店,家里还种了几亩承包地。
从2014年至今,弟弟做他的“仙歌家烧”酒已经10个年头,这是他坚持最久的一次创业,而且目前看似越来越有信心。十年前为了做酒,弟弟把原来打算养猪但只维持了一两年的猪栏改造成酒坊,用的是农村最节省成本的柴火蒸酒的酿酒工艺方法。这次回去发现,那个经历了养猪、酿酒的小屋,已经改造成冬天烤火的客厅,而重新建的酒坊已经上了全自动的电气化设备,据说酒的质量稳定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。酒窖里摆着的两排酒缸,里面的酒尘封数年,属于陈年佳酿了。按弟弟的说法,酒摆在那里,有人买就卖,没人买就存着,存着不增加成本但却能增值,这是与养鹅,养猪最不一样的地方。弟弟的4个孩子,曾经是他最重的负担,生这些孩子就要花钱,养大更是不容易。但孩子长大了,现在开始有了收获:大女儿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,负责支持三女儿读大学,二女儿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毕业在县城工作,负责照顾小儿子上高中。有两个女儿的帮衬,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生活不愁,自己的压力也小了很多。从这一点上看,现在很多人只说生孩子有成本是有失偏颇的,孩子的年龄梯度,让成本得到分摊,而逢年过节的热热闹闹,就属于孩子带来的纯收益,这是少子化家庭花钱也得不到的。
我详细了解了弟弟一家过去一年的收入,大致是这样的:一是种田的收入。包括流转进来的土地,弟弟种了12亩双季稻(早稻、晚稻各12亩),还有6亩中稻(因为冬季田里种了油菜,来年春天油菜收完已经赶不上种早稻,只能种一季稻,称为中稻),按单季计算,加在一块相当于30亩地,稻谷销售毛收入2.2万元,农药花费1.1万,机耕费0.6万,土地租金成本0.1万(120元一亩,租了大约9亩地),成本大约1.8万元,剩余0.4万元就算是一年的种粮收入,如果把留下的口粮算进来,大约值0.2万元,两个劳动力种田一年收入也就0.6万元左右。弟弟说今年是由于年成不好,粮价又低,要是往年种地基本能够种两季赚一季,也就是说一亩地能赚400元左右,而今年种一亩地只赚2百元。二是非农收入。一年卖家烧酒收入大约2-3万元,在村里打零工收入0.2万。酒的收入很难计算,现在销售主要是靠亲戚朋友,自己没有做推销,卖不出的酒就存在酒窖里。此外,在乡村振兴阶段,经常有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入农村,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,也会得到一些收入,运气好的时候,一年也能弄到1-2万元。三是自己消费的农产品价值。家里养鸡鸭大约80多只,但没有卖过,都是自己消费,平时就很少到集市上买肉吃。蔬菜水果也是自己种自己消费,有橘子、井冈蜜柚等等,还有一个我小时候就存在的小鱼塘,养的鱼也是自己消费,现在还改造成甲鱼养殖池了,等待来年的收益。四是成年孩子的转移收入。大女孩和二女儿已经工作,一个在县里上班,工资不高但能够照顾到家里。一个在新疆打工,刚好能够照顾在新疆读大学的妹妹。她们的收入自己支配,但要承担两个读书孩子的花费。此外,有时候也给家里一些经济支持,比如这次装修客厅,电视机、冰箱就是两个女儿买的。但现在孩子都是独立的,孩子的收入不会纳入家庭统一开支,只能以赠与方式的转移支付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。 二、庭院里的小农微创业 自古以来,农民都是靠种田为生,但现在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,在农村单单依靠种田是无法维持生计了。弟弟在家除了种自己家里的承包地,还流转了近10亩乡邻的地来种,也只能有不足20亩的土地规模,其中能够种双季稻的12亩,单季稻的6亩,一年的收入只有不到6千元。我们村人均耕地1.3亩左右,弟弟家一共才有8.3亩地。现在家庭人口少,像我弟弟一家有4个小孩的家庭在农村也是少数,大多数家庭人口在5人以下,自己的承包地也就在10亩以内,加上实行“增人不增地,减人不减地”政策,即便人口增加也没有土地增加。我们这个小村庄由于村民对土地的心理依赖较强,没有严格执行“生不增,死不减”,分田承包之初一般会5年一小调,10年一大调,让农户承包土地相对均衡,但这些年由于国家政策执行力度加强,最近一次调整土地也是发生在2014年,那时刚好搞了被村民称为“田园化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很多小田变成大田,以前的土地边界消失了,土地就在那时进行了彻底的重新分包,至今已有10年时间。
家里土地少,无法在家致富,所以年轻人一般都得外出,要么打工,要么创业,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返回农村,一边种田一边做点小营生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,弟弟是在家酿酒,成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,其他的村民,有的上山砍枯树去卖,勤劳的人家一年也能卖个2万元钱,那些山是集体的,每年都有不少死掉的树在山上,如果能够找到买家,给村集体支付一点“山价”,就可以去把这些枯树砍来卖。现在村集体的经济功能十分脆弱,没有人以集体名去组织盘活这些资源,所以有人愿意出点“山价”给村集体,砍枯树卖的生意也就可以延续下去。爬山砍树毕竟是体力活,年轻人不愿干,年纪大干不动,只是那些有点体力又实在没有别的生计办法的家庭才去干这种活,因此也就不用担心说家家都去砍会不会把山都砍光了。由此看到,农户家庭的异质性,以及谋生手段的多元性,减弱了资源竞争带来的局限。现在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生态保护,每个村都有一位护林员,国家财政给予工资补贴,一年超过2万元,村里的护林员小Z,是我儿时的玩伴,现在也差不多年过半百,家庭不太殷实,村里让他干护林员,来自国家财政的一年2万元稳定收入,有效缓解了他一家D的生计困难,同时也解决了对村民乱砍滥伐的担忧。砍树只能砍“枯树”,活树有护林员保护,这样的制度相配合,一方面实现了“枯树”的经济价值,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乱砍滥伐的发生,维护了村庄生态。 如果说砍枯树、护林公益岗不可能家家户户做,因此不能成为农户长久维持生计的主要出路,那么,在我的家乡,人人都可以参与,也稍微有点规模的产业,就是做腐竹。腐竹是大豆与水的化合物,是一种传统特色农业深加工产品。据乡镇政府的统计数据,目前在我们家乡,腐竹加工基地有135个,2500余口锅,800多农民参与,产量达到250万斤。农户只要愿意,在家里支上几口锅,就可以磨豆浆揭腐竹了,这种产业具有可复制性,又以家庭作坊为主,所以是农户庭院微创业可以推广的产业。了解家乡农户庭院微创业,我就从腐竹家庭作坊入手,走访调查了7户农户,大致情况如下: 一是从业人员年纪大。家乡的腐竹家庭作坊,从业人员一般都是50-70岁的农民,很少有年轻人。原因是腐竹生产是个苦力活,需要早上2、3点钟起床磨豆浆,然后把煮好的豆浆放在锅里开始揭腐竹,一锅豆浆揭完需要10多个小时,要到下午4、5点才能结束。所以,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,一般不会从事这个产业。年纪太大的老人也做不了,因为一天要在灶台前弯着腰10多个小时,对腰的损伤很大,不太适合年纪过大的老人。
二是作坊规模普遍小。从调研农户的腐竹作坊看,作坊规模都很小,一般是6-12口锅,以家庭为单位经营,很少请帮工。一方面是因为本来腐竹就是小本生意,靠自己的劳动时间换取较高的收入报酬,如果支付工资请帮工,就可能连成本都不够;另一方面是因为做腐竹要十分有耐心,而且耐心与腐竹产量成正比。做腐竹是用锅加温豆浆,在空气流动作用下豆浆起皱才能揭出腐竹,火太小温度不够豆浆不起皱没有腐竹,火太大豆浆加速烧干腐竹产量就下降。外请的帮工一般没有自己家人那么细心,经常为了把一锅豆浆尽快揭完,会加大火力,早点收工,这一点我做腐竹的表弟深有感触。
三是腐竹收益较稳定。调研的7户农户都表示,自己做的腐竹不愁卖,收入也还满意。基本情况是这样的:一般来说,腐竹产量是一斤大豆能够做0.50-0.52斤腐竹,每斤腐竹卖30元,一口锅大概一天能产2.5斤腐竹,如果以6口锅计算,一天能有450元收入,利润大约50%,也就有225元收入。一个月下来腐竹能够赚到6000多元。一般农户家庭做腐竹只在下半年中秋节过后才做,上半年要种田,三个月左右的腐竹收入有2万元左右。如果能够开12口锅,做3个月就差不多有4万元收入。我表弟在我们村里做腐竹,算是规模最大的家庭作坊,有18口锅,而且能够做8个月,这样算下来他一年腐竹作坊的收入在14、5万元,不过他请平时忙不过来需要请帮工,支付完帮工的工资,他的腐竹收入在10万元左右,不过由于锅多,做腐竹的时间长,就不能兼顾种田了,腐竹就差不多是他大部分的收入来源。 四是作坊产能扩大难。按理说,做腐竹的利润率还算很高的,一斤大豆成本4.5元,能够做半斤多腐竹,30-35元一斤算,利润也有15元以上,除去柴火等成本,利润率50%是没有问题的。为什么农户不能扩大腐竹产能以此为主业呢?一是前面说的,做腐竹太辛苦,起早贪黑,一天弯着腰,请帮工的成本很高,而且外请帮工脾气不好会降低腐竹产量,所以只能以家庭作坊方式经营。表弟当年就想以腐竹创业,把产业做大,厂房里有三条生产线,70多口锅,目前只开工18口锅,相当于两条生产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二是腐竹属于地方特色产品,销售严重依赖乡村网络,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吃腐竹,也就好卖,春节过后很少有人买。农户家庭做的腐竹没有整合力量进入超市,市场半径和容量都非常有限,所以也就没有扩大产能的可能性。三是腐竹生产是劳动密集型,当然可以用工业自动化手段实现标准化规模生产,但这需要数百万元的设备投资,一般农户是做不到的。镇里的“胡伢子腐竹”是乡贤回乡创办的企业,用蒸汽替代烧柴,14条生产线一天产腐竹1800斤左右,一年可以做10个月,请了30多个帮工,算下来年产值达到千万元规模,被评为“全国特色产业百佳品牌”。但是,“胡伢子腐竹”的标准化生产,以及能够进入超市的销售渠道,不是单个普通农户的家庭作坊能够企及的。 除了腐竹产业以外,村里也还有一些其它微创业活动,比如弟弟和另一位表弟一起,在菜地里养蜜蜂,弟弟有23箱,表弟有17箱。江西农村一是冬天种有油菜,立春左右的时节,油菜花陆陆续续开放,再加上山区农村的丘陵山坡,到处森林覆盖,各种野花渐次绽放,具备很好的养蜂条件。据说如果养得好,一箱蜜蜂带来1000元收入没有问题,这样算下来,来年也许弟弟和表弟就有近2万元的蜂蜜收入,起码多了一个收入来源。 三、庭院里的养老保障 中国进入农村老龄化社会,讲的不单单是城市,其实农村的老龄化问题要比城市严重得多。我走访的7户农户,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年轻人在外打工,只有50岁以上的农民才留在村里干着各种各样的营生。所以,我们特地关心了他们对未来养老的想法。说起养老,无外乎包括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,村集体提供的养老支持,还有就是家庭养老。 首先是政府的养老保障。在农村,政府最基础的养老保障分为两类,第一块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(简称新农保),只要年满16周岁的农村居民都可以自愿参保,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是每年300元,政府补贴40元,缴费档次越高,将来领取的养老金也越多。当然,大多数农村人都是按照最低档次标准来缴费的。第二块是新型村合作医疗保险(简称新农合)。这个制度2003年开始试点,当初每人每年缴费标准为10元,此后多次调整上涨,2023年已经调整到每人380元。大哥去年满60岁,开始领取养老金,每个月有一百五、六十元,加上他年轻时候参过军,有军人补贴每月270元,加一块一个月能有450元上下的养老费,这是超出我意料的。他自己也认为,只要身体健康,在家种点口粮田,吃饭没有问题。但对于没有参过军的村民来说,一个月不到二百元的养老金是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,但有总比没有好。在调研中,讨论比较多的是新农合,总体上说,接受访问的村民都表示自己一直在购买新农合,因为养老需要,也担心自己身体出毛病。但是问及他们是否很愿意购买新农合时,大多数人表示这是国家号召,政府要求的事情必须配合。如果问及完全自愿的话是否愿意购买,大多数村民认为新农合上涨速度太快,购买有点压力。村民Y告诉我,他们家一共7口人,每人380元,一次性拿出2600多块钱,的确压力不小。还有一位村民H就说,新农合如果再涨的话,就不想再买了。除了觉得缴费贵以外,也有村民认为自己用到新农合的机会不大。一位年近70岁的Z阿姨说,家里人平时一些感冒发烧的,根本不敢去大医院,动不动就是大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开销,所以基本上都是找村里的乡村医生看,花十几元至多几十元就解决问题,但这些费用就无法使用新农合报销。所以她觉得买新农合对自己受益不大,除非得大病。 其次是村集体社区养老。现在的很多农村,集体经济弱化,还做不到给村民提供养老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。尽管按照国家乡村振兴的要求,大多数村庄都有老人公共食堂等设施,但真正用起来的很少。我们村也有这样的食堂,据说只开过一次火,我八十多岁的老母亲,就从来不知道村里有这样的食堂。至于说合作社等组织所实施的社区互助式养老,在发达地区可能很普遍,比如在苏北调研就看见过村里的“幸福小院”,把村里的老人集中在一起,身体好的可以做一些活,比如剪纸等,赚点零花钱,身体不好的在幸福小院有人照顾,没病的照顾有病的,年纪小的照顾年纪大的,行动方便的照顾行动不便的,费用由村里的合作经济或者集体经济解决。但在我们家乡这样的欠发达地区,很多群众不知道什么叫做合作社,当然享受不到这样的集体社区互助养老服务。但是,对于完全失去生活能力又没有子嗣的孤寡老人,还是有乡镇一级的养老院来解决养老问题的。这次回去参加了镇里的乡贤联谊会,会上乡镇领导汇报了来年的工作计划,其中就有关于在镇上建一所上档次的敬老院的计划安排。
再次就是家庭养老。应该说,这依然是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主流模式。当然,现在的所谓家庭养老,跟以前的内涵也不一样。以前说家庭养老,基本上就是依靠儿女养老,“养儿防老”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现在的农村,所有农户都存在非常一致的情况,在父母还能行动的时候,即便他们已经年近古稀,年轻人在外打工,把父母留在家里都是一种普遍现象。我调研的7位农民,2位年龄在60岁以上,4位在50-60岁,1位50岁以下,这个年龄段在农村都还说不上是老人,基本上不依靠儿子赚钱回家给他们养老。相反,他们在家除了帮助儿女带孩子,还要尽可能去赚钱,以备未来养老之需。现在的家庭养老,更多的是指老人在家想办法提升储蓄能力,通过增加储蓄来支持自己未来的养老。家乡的庭院型创业,成为很多农民养老的一种方式,也可称之为创业养老。因为这个创业活动发生在家庭的庭院之内,所以可以看作是家庭养老的一种新模式。当然,到了晚年不能行动的时候,大多数村民认为他们的儿女是应该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的,自己在能够工作的时候,也就尽量多赚点钱,以减轻儿女负担,同时也给自己养老提供一份保障。在调研的7户家庭腐竹作坊中,有5户村民认为做腐竹对自己养老有帮助,有2户认为没有帮助,原因是腐竹收入不稳定,赚不到钱。而我弟弟做酒,按照他的说法,就是为养老做准备的,有这些酒他养老就有保障。当然,山区农村的传统观念较强,问及是否对自己养老有过担忧,5位村民表示不担忧,一方面自己做腐竹多少有些储蓄,另一方面自己有儿女。也有2位村民表示有担忧,主要是因为儿女不在身边,都出去打工了。所以,从村民的想法看,养老靠家庭,一是靠自己在家赚钱增加储蓄,二是在自己不能行动需要生活照料的时候养老靠儿女。所以,问及村民什么因素对他们的生活幸福影响最大时,几乎一致认为是身体健康状况。如果身体健康,能够干活,他们并不担心未来的生活。有一种现象令人惊讶,在当前的农村,很少有老人在经济方面寄希望于子女的,就如表弟所说,现在经济上靠子女是靠不住的,他们自己的生活维持都很吃力,所以自己做腐竹就是在经济上得靠自己。 四、来自乡村庭院的思考
这次回乡尽管时间短促,但还是了解到今天农村的一些现实状态。以前我们极力主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,实现城乡一体化,但从历经数十年之后今天的状况看,这个过程不仅远未完成,而且今天老年农民工不断回乡的情形,预示着农民进城这条路未必走得通。如今在年轻人走向城市的同时,原本在城市打工几十年的老年农民工却不断返乡,回乡之后既不愿种地,也没有地种,靠种地也没法跟上现在的生活水平,因此,庭院经济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。创业养老,这是一个新名词,但确确实实在乡村里有不少中老年农民在实践着,并把它看作是自己养老的希望。这种新的情况,给了我一些思考。
第一,鼓励支持庭院创业是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的有效路径。乡村振兴战略主张以农民为主体,但在实践中,往往为了乡村振兴的“面子”,设置了过多的障碍不让农民发挥作用,在农村出现“领导在干,群众在看”的乡村振兴形式主义。从家乡的家庭腐竹作坊发展来看,哪怕是年过花甲的老年农民,只要允许他们自己干,一年干上三两个月的腐竹,就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,不仅发展了产业,还增加了就业,解决了养老的后顾之忧。因此政府要相信农民的智慧和勤劳,放手让他们去干,农民就会表现出十足的韧性,养鸡不行就养鸭,养鸭不行就种果。一百个农民有一百种活法,政府不要用一把尺子去量他们,试图让所有农民只有一种活法的政策是难以达成目标的,这就是农村的现实。所以,有句话说得好,“只要有了适当的刺激,农民也能点石成金”,关键是要相信农民有点石成金的能力,不要替代农民去为他们点石,这样做也许只能“点金成石”,错过农民创业的大好时机。 第二,引导农村庭院创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需要加强平台建设。家庭作坊式创业是农村里最能让村民参与进来的创业模式,非常具有发展的价值。目前政府对创业的支持大多还是停留在追求“大而强”上,偏好大资本大企业,偏好农业,不注重农户创业和农业深加工创业,这对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非常不利。比如,家乡的腐竹,过年的时候买不到,供不应求,但几乎没有农户敢扩大产能,原因就在于怕做多了卖不出。卖不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销售平台。政府的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,大多用在支持社会资本的品牌建设上,或者用在种植业规模发展上,没有用在能够惠及普通家庭小微创业者的销售平台建设上。据了解,家乡打造的“井冈山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在我们乡镇就只有2家企业的产品得到使用授权,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的门槛,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是可望不可及。如何以平台的力量将乡村微型创业组织起来,整合形成规模力量面对市场,不仅是做大乡村产业的出路,也是让村民收入水平、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的出路。
第三,调动农民让其成为“大众创业”的主角需要给农民以自由环境。这些年,中央一再强调要避免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种种形式主义倾向,这对乡村创业发展十分重要。如果像有些地方一样,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机械模仿城市,以环境保护为由,禁止农民养鸡养鸭,不准农民干这做那,只强调农民种粮食,不仅乡村创业热情被抑制,乡村产业体系形成无望,就是粮食安全本身也没有办法确保。让农民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去创业,不要过多干预他们的创业行为,农民收入增加了,种粮尽管不赚钱,农民也会响应政府号召好好完成种粮任务,粮食安全才有保障。就如购买新农合,很多农民并不是觉得新农合对自己有多大保障而去购买的,而是在有了创业收入之后,认为这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压力的情况下,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就积极购买了。所以,要相信基层农民的政治觉悟,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是极高的。在农村调研发现,那些经历过中国农村各个发展时期的老龄农民,无不称赞现在政府的政策对农民关怀备至,用他们的话说,“种田不交税还给补贴,那个朝代也没有这样的好事”。这充分体现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,只要政府的政策让农民感受到自由,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。现在国家的惠农政策好,怎么落到实处让农民有获得感,是乡村治理的关键。
两口子在县城和乡村两头跑,一直维持到2014年前后第二个孩子考上高中,第三个孩子考上初中,最小的孩子考进初中县里的小学。在县里开早餐店除了清苦,最大的问题就是店面有租期,那时候房价在上涨,好的门店租金也在上涨,原本就是小本生意,门店租金上涨生意就难以维持。他们只好再次回家,除了流转一些村里乡邻的土地来种水稻,他们终于找到了酿造传统家烧酒这个自己可以把控的微型创业。
相关附件: